币圈两新规下的法则人必高生存看
8月25日那天,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手投下了一颗"重磅炸弹"——新版《关于办理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(简称"掩隐罪解释")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金融犯罪的法律从业者,我第一时间仔细研读了这份文件,看完不禁为国内的加密从业者们捏了把汗。 说实话,这份12条的司法解释来得正是时候。现在的犯罪分子越来越精明了,洗钱手段层出不穷,特别是借着虚拟货币这张"高科技"外衣,让很多办案人员头疼不已。 新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"情节严重"的门槛从10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。听起来好像松动了?其实不然。现在不仅要看金额,还要结合具体情节来判定,比如涉案人员是否拒不配合追赃、是否多次作案、是否造成250万元以上损失等等。这就像给犯罪分子设了个"组合关卡",想钻空子更难了。 作为一名处理过不少金融案件的法律人,我特别注意到司法解释中对"主观明知"认定的收紧。现在办案人员不能简单推定嫌疑人"明知",而是要综合考察交易行为、资金来源、账户异常等方方面面。说白了,就是要拿出真凭实据,不能靠"我觉得"。 虽然司法解释全文没直接提到虚拟货币,但发布会上最高检领导的表态很说明问题。第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三个小年轻在OKEX交易所帮诈骗团伙"洗U"的案子。 案情很简单:2020年9月,三个小伙子在网上联系到诈骗团伙,用自己的银行卡收款,然后在交易所买成USDT转给上家,赚点"手续费"。这种操作在圈内俗称"跑分",现在可好,三个人全被判了掩隐罪,还属于"情节严重"。 这不是孤例。从我接触的案件来看,现在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、传销等黑灰产特别喜欢用USDT洗钱。原因很简单——转账快、跨境容易、还带点"高科技"的迷惑性。但新规一出,这些自以为聪明的操作都要现原形。 看着一个个案例,我想给还在国内坚守的web3从业者几点掏心窝的建议: 第一,别碰资金通道。什么代买代卖、承兑换汇,这些都是高危操作。我认识一个技术不错的开发者,就因为帮人"换U"赚差价,现在还在吃牢饭。 第二,远离"高收益理财"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那些宣称保本高息的虚拟币理财项目,十个有九个是资金盘。等暴雷了,你不仅血本无归,还可能被当共犯。 第三,做好合规背书。如果是做钱包、链上分析这类技术服务的,一定要在用户协议里写明"禁止用于违法活动",发现可疑交易立即上报。 第四,眼光放长远。国内web3的合规空间越来越小,与其在灰色地带提心吊胆,不如考虑做底层技术研发,或者把业务拓展到香港、新加坡等合规地区。 说到底,新规就像一面照妖镜,会让那些打着区块链幌子的违法犯罪无所遁形。对于真正想做事的web3建设者来说,这反而是个去伪存真的好机会。寒冬总会过去,但前提是,你得活到春天来临的那一刻。新规究竟动了哪些"奶酪"?
虚拟货币真的"隐身"不了
加密从业者的"四不"原则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2023年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空气币:一场疯狂的投资游戏
- 黄金市场观察:罢工潮下避险情绪升温,美联储决议前如何布局?
- 当比特币踢馆Visa:支付江湖要变天了吗?
- 深度剖析Gear Protocol与Vara Network:区块链世界的创新力量
- StarkNet空投倒计时:老司机教你如何抓住这波财富机会
- 比特币市场迷雾重重: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暴风雨的预兆?
- 当虚拟货币遇上金九银十:一位老韭菜的肺腑之言
- SBF刑事审判前夕:FTX民事诉讼遭遇强制暂停令?
- 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?ARB生态蓄势待发
- 2023年9月22日加密市场晨报:监管风云与投资新动向
- 一个交易老兵的十年心路
- Optimism再次出手!1900万代币空投点燃社区热情
- 惊人发现:社交小平台竟在手续费上碾压比特币!
- 深度剖析FRONT代币:这枚DeFi新星为何值得关注?
- 加密货币帝国崩塌!FTX将创始人父母告上法庭
- 深夜操盘手记:以太坊45点完美止盈背后的交易哲学
- 一个老韭菜的市场感悟:在数字货币浪潮中保持清醒
- Web3基础设施革命:模块化如何重塑区块链未来
- 香港楼市迎来数字革命:首个房地产STO获批背后的深层意义
- XRP大鳄暗中布局:0.6美元的目标价触手可及?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