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k最体系新思坊P出了到底什么问题考
最近Vitalik发表了一篇技术性极强的文章,但中文翻译得实在让人看不懂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研究者,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讲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。 现在的以太坊PoS系统就像是个双层蛋糕:底层是节点运营商(真正干活的人),上层是委托代理方(像Lido这样的质押池)。这个架构看似合理,实际上暗藏两个致命问题: 首先,我们以为去中心化的质押池其实并不那么"去中心"。Lido、Coinbase这些大玩家选择节点的机制,本质上还是相当集中的。这就好比去高档餐厅吃饭,你以为能自由选择厨师,实际上菜单都是提前定好的。 更糟的是,这套系统还让区块链背上了沉重的负担。想象一下,每个区块周期要验证80万个签名!如果实施单slot最终确认性,这个数字还会翻倍。要知道,这些签名大部分来自委托代理,对提升安全性帮助有限,却把系统累得够呛。 Vitalik做了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。他比较了两个极端模型:一个是Rocket Pool垄断市场,另一个是干脆取消质押池。结果发现,两种情况下攻击成本居然一模一样!这说明什么?现在的双层质押体系很可能就是个"精美的无用机器"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鲁布·戈德堡机械装置 - 设计复杂精巧,但最终完成的只是最简单的任务。Vitalik显然认为,质押池应该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,而不是做个"中间商赚差价"。 Vitalik提出了几个创新思路: 首先是改进投票工具。Lido最近提出的"双治理模型"就是个好例子,让LDO和stETH持有者都能参与决策。 其次要促进市场竞争。可以降低Slashing上限,让小玩家更容易入场;或者建立统一的LST发行标准,让不同质押凭证真正公平竞争。 最大胆的是把委托代理直接写进协议层。不过按照以太坊"能简则简"的哲学,这个方案还需要反复讨论。毕竟在区块链世界,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案反而最可靠。 技术细节我们就不深究了,但这个分层设计非常有意思:把共识层分为"专业组"和"业余组"。前者是重金押注的全节点玩家,奖励高但风险也大;后者则是随机抽选的小型验证者,无需承担Slashing风险。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安全性,又降低了参与门槛。 说实话,看着Lido掌控32%的记账权,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肯定坐不住了。但问题是,他们力推的"亲儿子"Rocket Pool完全不争气,市场份额只剩3%。前段时间用"去中心化"大旗发起的道德攻势,也被Lido硬生生扛了下来。 这种情况下,Vitalik不得不开始考虑更根本的协议改革。这就像下棋时发现常规走法无法取胜,只能考虑调整棋盘规则了。作为观察者,我很期待看到这场博弈的下一步发展。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分析,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交流。当前PoS机制的困境
Staking经济的本质思考
改革方向的三大构想
共识层的拆分设想
背后的权力博弈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加密市场风云再起:XRP蓄势待发,ENA异军突起,ETH稳扎稳打
- 比特币ETF获批在即:狂欢后会不会迎来利好出尽的尴尬?
- 阿根廷迎来比特币总统?这位特朗普迷弟要把国家带向何方
- 开启DApp设计新纪元:当区块链遇上Linux操作系统
- 当市场失血时:深度解析流动性危机如何摧毁投资价值
- 大数据时代:企业如何练就灵活身段?IMA最新研究给出答案
- 区块链侦探笔记:一个黑客天才如何因0.0775个比特币栽了跟头
- 链游新希望?WAXP《Brawlers》能否打破行业怪圈
- 前PayPal掌门人预言:比特币终将颠覆全球支付格局
- Ethscriptions究竟算不算Layer2?揭秘ESC-VM的另类扩容之道
- Web3每日热点:闲鱼悄悄布局数字藏品市场
- 加密货币首富身价暴跌背后:监管风暴下的财富过山车
- 英国要当加密货币界的金融城?这些新规是关键
- 香港加密梦遭遇现实挑战: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
- 重磅!MSG喜获Bitdu战略投资150万美元
- NFT市场脉搏:一周数据全透视(10.22-10.28)
- 重磅!AB代币登陆美国老牌交易所Kraken,全球布局再下一城
- 2023数码港创投论坛:一场不能错过的资本盛宴
- 解密当前加密市场大涨背后的三重推手
- 硬件加速如何重塑零知识证明的未来?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