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万亿资一场酝酿正在正在金融场颠覆管市革命
最近在研究DeFi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问题:在这个新兴的加密世界里,会不会诞生下一代的贝莱德或先锋基金?要知道,截至2022年,全球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26万亿美元,相当于全球金融财富的38.3%。而加密资产管理规模才区区几百亿美金,占比不到3%,这差距简直像蚂蚁和大象的对比。 资管行业说白了就是"代客理财"。你把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,他们帮你投资股票、债券、房地产等各种资产,赚了钱分他们一部分管理费。传统资管公司靠着复杂的合同流程和合规审核,给投资者吃下"定心丸":你的钱是安全的。像贝莱德、桥水这样的老牌机构,靠着几十年积累的信誉确实让人放心。不过话说回来,麦道夫那档子事也告诉我们,光看牌子也不一定靠谱。 这么肥的市场,加密圈怎么可能错过?记得前两年Yearn那个项目吗?号称能给出1200%的年化收益,各种挖矿、质押、杠杆玩法让人眼花缭乱。结果呢?最后都变成了"跑得快"游戏。说实话,加密圈缺的不是技术,而是信任。从早期的门头沟事件到最近的FTX暴雷,每次出事都让圈外人觉得我们这行和诈骗集团差不多。 DeFi原本的愿景多美好啊: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没有中间商的金融世界,让用户真正掌控自己的资产。但现实却很骨感,"not your keys, not your coins"这句话在币圈都快成圣经了。现在来看,大部分资金损失都不是技术漏洞造成的,而是某些中心化机构打着DeFi旗号挖的坑。 不过DeFi资产管理的玩法确实在进步。从最初单纯追求高收益,现在开始注重构建抗风险的资产组合了。有意思的是,传统资管巨头们也在悄悄布局加密领域。灰度早早推出了比特币信托,贝莱德也在蠢蠢欲动。等比特币现货ETF获批后,估计各种代币ETF也会接踵而至。但问题是,这些本质上还是中心化产品。 区块链交易最酷的是什么?实时结算!传统金融还得靠各种权威机构来清算。现在这些机构也在偷偷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,想补齐技术短板。想象一下,如果结算也能在链上完成,再加上资产代币化普及,到时候传统资管和加密资管的界限就会变得很模糊。 不得不说,加密圈的投资文化很特别。巴菲特年化15%就被封神,在币圈翻倍都算表现一般。这种对高收益的狂热追求,其实和资产管理需要的长期思维是矛盾的。智能合约、自动化策略、各种新玩法,把加密圈变成了比华尔街还刺激的"赌场"。人们被吸引不仅因为赚钱,更因为这里有趣,有独特的文化。 非托管DeFi资管理念很美好,但现实障碍不小。美国1940年的《投资公司法》就规定基金必须找第三方托管。现在的破局之道可能是:要么由SEC认可的托管机构推出非托管方案,要么直接让监管承认非托管技术。不过这事估计得等硅谷巨头们先去和监管部门掰手腕。 看看现在加密资管的规模,虽然小得可怜,但换个角度想,这不正说明机会巨大吗?当然,坑可能也不少。但谁让咱们就喜欢这种充满未知的冒险呢?毕竟,金融的未来,可能真的就藏在这些代码和共识机制里。信任是资管行业的命脉
DeFi的理想与现实
当传统金融遇上区块链
监管困局与未来出路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的十字路口:是重生还是沉沦?
- 当权力露出獠牙:赵长鹏的美国困局启示录
- 市场风云变幻:加密货币震荡行情中的交易智慧
- 区块链世界的神经末梢:一文搞懂节点的那些事儿
- 10月9日市场观察:交易是一场心灵修炼
- 币圈连环剧:从赵长鹏到孙宇晨,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?
- 2024年:加密货币能否迎来真正的机构年?
- 传统金融玩新花样:嘉实基金在香港试水代币化背后的故事
- 加密市场新风口:这四个领域正在悄然崛起
- 两岸区块链精英汇聚 这场创新大赛看点十足
- RSS3:韩国市场热捧的潜力币种,你注意到了吗?
- Sumokoin:数字时代的隐形斗篷,守护你的每一笔交易
- 深度解读|比特币市场最新动态:从ETF持仓创新高到杠杆风险的警示
- 币安迎来历史性转折:与美国监管机构达成和解的深度解读
- 当NFT遇见拍卖:Bounce Finance如何重新定义加密交易
- 区块链的乐高革命:模块化如何重塑行业格局
- 9.21 BTC交易回顾:500点利润背后的思考
- 比特币高位震荡 市场酝酿新机遇
- 金辉实战手记:36800比特币多单完美斩获500点
- MUD引擎的进化之路:一场改变区块链游戏开发的革命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