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个资助资金角度法则分配成本的公共收益思考物品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经济的观察者,我时常思考一个有趣的现象:理论上人人都知道公共物品的重要性,但实际上要给"公共物品"下个准确的定义却出奇地困难。经济学家们总是喜欢用"非排他性"和"非竞争性"这样拗口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它。但说实在的,这些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模糊不清。 举个我们都熟悉的例子:城市公园。理论上它是个典型的公共物品,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。公园开始收门票了怎么办?靠拍卖雕像命名权来维持运营又算什么呢?更别提那些富豪捐赠的"私人公园",名义上对公众开放,实则处处体现着捐赠者的个人偏好。 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,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更务实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介于公私之间的"混合物品"——我称之为"成本收益法则"。这套方法不是万能的,但它能帮助我们思考:当项目不得不赚钱时,要付出怎样的社会代价?如果能获得外部资助,又能避免多少负面效应? 让我们先用经典的经济学框架分析几个例子: 按照传统分析,我们会从"排他性"(能否限制他人使用)和"竞争性"(使用是否会影响他人)两个维度来评估。比如ETH是完全排他且竞争的,开源算法则是几乎完全不排他的。 但这种分析有个明显的盲点:它忽视了商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其社会成本。播客可以靠赞助收入维持免费,歌曲却很难这么做——你能想象在情歌中间插播保健品广告吗?这就引出了我的核心观点:我们需要关注"商业化带来的社会代价"。 这个概念直指要害:为了赚取N美元收入,项目会对用户和社区造成多大伤害?这里的"伤害"不是道德批判,而是指所有不得已的妥协。 以几个典型情况为例: 这套理论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回答:有限的公共资金应该优先支持哪些项目?我的建议很简单:优先支持那些"商业化成本"最高的项目。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级: 这与传统经济学框架得出的结论大体一致,但考虑得更全面。举个例子:维基百科该不该放广告?支持者认为少量广告无伤大雅,反对者则认为会损害中立性。这种分歧本质上就是对"商业化成本"评估的不同。 需要提醒的是,这套方法更适合作为思考工具而非机械的决策标准。如果直接用来分配资金,很可能会催生各种"装穷"行为——项目方可能故意抬高商业化成本来争取补贴。 我更建议将其用于制定行业层面的资助原则。比如: 说到底,多数项目都处于公私之间的灰色地带。"成本收益法则"的价值就在于,它帮助我们量化那些难以言说的社会代价,让资金分配更有的放矢。毕竟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,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在刀刃上。公共物品的灰色地带
传统经济学视角的局限
"成本收益法则"解析
资金分配的启示
理论的局限与应用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或将迎来历史性突破:2024年初或将改写价格神话
- 本土区块链企业突围记:万向凭什么上榜上海高成长企业?
- 比特币冲击4万美元:一场无声的市场觉醒
- 数字资产管理新选择:KADSEA如何颠覆传统钱包体验
- 8月7日市场前瞻:降息预期下,以太坊4000美元梦还有多远?
- 科技界年度盛事!台湾区块链周重磅推出AI与区块链融合峰会
- NFT的未来已来:为什么我们押注Mint Blockchain这条赛道?
- DeFi预言机赛道迎来新玩家?Pyth Network的机遇与挑战
- 牛市冲锋号:从BTC到Meme币的全方位市场解读
- 比特币站上4.8万美元还是回调?加密市场面临关键抉择
- 区块链周报:市场回暖中的机遇与挑战
- 区块链理财新玩法:ProsperEx携手OKX Wallet送福利啦!
- 夜空中的Web3梦想:新加坡无人机秀点燃区块链热忱
- 数字货币市场乌云密布:暴跌背后的深层逻辑
- Avalanche为何突然火了?资深分析师带你揭秘背后玄机
- 当理想照进矿池:Luke的Ocean矿池为何宁愿亏本也要过滤铭文?
- 当打赏遇上区块链:一场社交媒体与加密货币的激情碰撞
- 金色周观察 | 加密市场风云变幻:从CZ认罪到Meta套现,行业暗流涌动
- 比特币市场惊魂48小时:监管风暴下的加密货币寒冬
- Web3的豪赌:重金买来的验证器为何成了一地鸡毛?
- 搜索
-